蠶豆又稱為南豆、胡豆等,是夏季裡被廣泛食用的一種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食物;除了其美味口感外,蠶豆亦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不過,在享用蠶豆的同時,也需注意到不同群體對於蠶豆的消化吸收能力有所差別,少部分人群也應減少或避免食用蠶豆,否則將會引起比較嚴重的後果。
蠶豆可不是人人都能享用的。
所以每年夏初蠶豆成熟的時節,也就成了“蠶豆病”高發季。就在前幾天,無錫市兒童醫院重症監護室接收了10多名“蠶豆病”患兒,而導致發病的就是幾粒蠶豆。“蠶豆病”起病急驟,發展快,而且無法根治,一旦發病需要緊急送往醫院就醫!這種“蠶豆病”不僅“重男輕女”,而且還有遺傳性,說不定你就有。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鮮為人知卻廣泛流行的“蠶豆病”。
“蠶豆病”的病因是什麼?
我們俗稱的“蠶豆病”,其實有一個官方名稱——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症,是由於紅細胞內先天缺乏G-6-PD這種酶而引發的遺傳性疾病。G-6-PD是人體參與磷酸戊糖途徑的一種關鍵酶,在它作用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叫NADPH的物質。NADPH這種物質非常重要,可以通過維持人體內的還原物質來保護細胞及細胞膜免受氧化劑的損害,紅細胞當然也需要保護。而蠶豆中含有多種呈現氧化劑功能的物質,如多巴、多巴胺、蠶豆嘧啶類、異脲咪等。吃了蠶豆之後,上述成分就會進行氧化作用。正常紅細胞因為擁有G-6-PD,就有足夠的還原劑來抵抗這些氧化物質的侵害。一旦紅細胞缺乏G-6-PD,就會減少NADPH的生成量,體內缺乏還原物質,紅細胞膜完整性以及血紅蛋白的穩定性就難以維持。紅細胞過於僵化、脆弱,短期內大量破裂,引起急性溶血性黃疸和溶血性貧血,產生一系列症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怎麼判斷有蠶豆病?
1、疲勞與乏力:這是蠶豆病較為常見且程度相對較輕的初始症狀,患者常感到莫名的疲倦,身體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拖累,日常活動耐力下降。即使是輕度的體力勞動或簡單的運動,如短距離步行、爬幾層樓梯,也會迅速導致疲勞感加劇,且休息後難以完全緩解。
2、面色蒼白: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面色會逐漸失去紅潤,變得蒼白無華。是由於紅細胞遭到破壞,血紅蛋白含量下降所致。觀察患者的口唇、甲床等部位,可明顯看到顏色變淺。面色蒼白在活動後可能更為顯著,如運動後或情緒激動時,整個面部會呈現出一種病態的灰白色。
3、黃疸:黃疸是蠶豆病較為典型的症狀之一,患者的皮膚和鞏膜會出現黃染現象,起初可能是淡黃色,隨後顏色逐漸加深。是因為紅細胞破裂後,血紅蛋白分解產生的膽紅素在體內堆積。黃疸的出現可能伴有輕度的皮膚瘙癢,但通常可以忍受。
患者應嚴格避免食用蠶豆及其製品,如粉絲、豆瓣醬等。在就醫時務必告知醫生自己患有蠶豆病,以便醫生在用藥時避開可能誘發溶血的藥物,如磺胺類、呋喃類藥物等。日常要注意預防感染,感染可能誘發蠶豆病發作。
蠶豆病患者注意事項
避免食用蠶豆及其製品,避免與蠶豆花接觸。衣櫃及廁所裡不可以使用萘丸(樟腦丸、臭丸)。不自行服用藥物,所有藥物需要經由醫師處方,看病時主動告訴醫護人員患有此症。
蠶豆病和普通的過敏並不一樣,它是由父母遺傳給孩子的,屬於基因缺陷。在新生兒中,蠶豆病可能會引起高膽紅素血症,加重新生兒黃疸的現象,而且大多數是中重度,容易引起膽紅素腦病,造成永久性傷害。
對於G6PD的檢測方法,目前有酶活性測定和基因檢測兩種方法。但是酶活性測定,在女性出現X染色體失活現象時,可能會出現檢測結果不準確的現象,而基因檢測的結果不會受酶活性影響,有助於提高女性雜合子的檢出率。
基因檢測可以更早地發現潛在的健康風險,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早一點發現並進行防範,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兒出現黃疸症狀的風險,避免或減少致殘。同時瞭解患者的G6PD基因狀態,有助於更加科學地選擇藥物,指導安全用藥,避免誘發溶血性貧血。